[食譜]用電鍋煮地瓜飯、南瓜飯、芋頭飯、糙米飯、白飯的心得分享
本文主要分享我用電鍋煮米飯的心得。
我煮飯的工具用的是 大同電鍋 TAC-10(G),這是十人份的電鍋,我每次都煮1~2人份的飯,雖然工程師說煮太少會受熱不均,但我都沒有因為飯量少而失敗過。
自這個電鍋從送修回來後,工程師說有把我的電鍋效正過,結果每次煮飯外鍋的水就要放的比以前多,不然米煮不熟。所以本文是分享以我送修回來的這個電鍋來煮飯的做法。不同的煮飯工具可能會不一樣。
1個人的飯量約5~7刻,我的評估標準:
沒食慾、肚子不餓:5刻
三十幾歲的人一般餐量:6刻
三十幾歲的人胃口好、二十幾歲的人一般餐量、煮米飯為主少配菜的料理:7刻
米飯為主少配菜的料理,例如一餐只吃丼飯、炒飯、咖哩飯,沒有額外準備小菜的話。不建議大家常常這樣吃,等於都在吃澱粉,營養會不均衡。
每個人的食量不太一樣,所以你可以測試每次煮飯後剩多少飯,評估要下次要再減少多少米。
煮不夠的話就餐後多吃水果、麵包補足。
我不喜歡吃隔夜飯或重新加熱的飯,所以盡量每次煮剛好一餐吃得完,沒有剩飯的量。
如果有要加入地瓜、南瓜、芋頭等澱粉類的食材也要依照加的量減少米量取得平衡,這樣攝取的澱粉量才不會過多,這些不同顏色的食物含有不同營養,能比只吃白飯還要獲得更多種營養。
如果加芋頭要特別去皮切薄片或切絲才會跟米一起熟透,切塊可能會發生米熟了!但芋頭還沒熟的情況。加地瓜或南瓜(不用去皮)、紅蘿蔔就沒關係,切大塊也會熟。
不喜歡吃紅蘿蔔的人可以試看看切塊跟飯一起蒸,口感會變得像地瓜鬆軟,比較沒有胡蘿蔔的怪味。
南瓜不用去皮,蒸好依然軟爛沒有咬皮感。地瓜有皮感,我只能接受用烤的,皮會變酥很好吃,蒸的我還是會削。紅蘿蔔外皮良好的話可以不削皮,我吃起來無感。
芋頭削皮記得帶手套,不然削完手會很癢,去菜場買芋頭可以找願意幫忙削皮的攤商,賣的沒比較貴又省事。
不知道為什麼,只要我有加其他食材一起煮,不是只煮米飯的話,內鍋三處常常會微焦,如果有人知道原因和解決方法,歡迎告訴我。
建議大家自己煮可以多選擇糙米代替白米,糙米有更多的膳食纖維,因為有一層殼,煮出來一定都是粒粒分明的,不會黏糊。
白飯不用花時間浸泡可以直接煮。
糙米飯的話要泡半小時後再煮比較軟,趕時間至少也要泡10分鐘,如果不泡的話,煮出來的米很硬!我買的糙米是天生好米花蓮一等糙米情況是這樣。
電鍋的外鍋水量主要控制煮飯的時間,水放越多煮越久。不管煮的是什麼飯,煮飯外鍋的水量固定是一杯半,時間大約40分鐘。只有煮湯時才需要加比較多水,讓電鍋煮比較久來熬湯。
內鍋的話白飯和水的比例:
白飯1:1~1.2
糙米飯1:1.5
內鍋的水量控制米飯的黏硬度。
胚芽糙米是有磨過但胚芽(白米上方缺的那角就是胚芽,據說營養價值高,磨掉可惜)還沒掉下來的米,但是我發現每個品牌磨的厚薄不一,如果磨的米殼比較薄就可以比照白米煮,如果殼還是很厚就要比照糙米煮。所以也可以參考你買回的米外包裝的說明煮看看,再看情況調整,米飯偏硬就要更多的水或是浸泡久一點再煮,飯太黏就減少內鍋的水量。
我買皇家穀堡藍色包裝的胚芽糙米,殼剩很薄,可以當白米煮。
之前我買台東關山鎮農會胚芽米,當白米煮就很硬,要比照糙米煮。
加入地瓜、南瓜、芋頭不影響內鍋加水的比例,不過我覺得有加這些食材的話,內鍋鍋底常有輕微焦黃的現象。
鍋子上層可以同時蒸一道菜,例如蒸魚、蒸蛋、蒸雞胸肉、熱隔夜菜。不必多耗時、耗能源就能多一道料理吃。
電鍋煮好跳停以後,電鍋會持續加熱保溫,所以用畢記得要拔插頭,不然會一直耗電,我常常忘記。我會把電鍋的店員線插在有開關的延長線上,關閉延長線上的開關代替拔插頭,插頭和插座比較不會磨損。
我寫的相關文章:
留言
張貼留言